看迷因是在表達自我?

朋友很喜聊迷因?他其實正在表達自我!

我們每天在社群上滑過的各種迷因,其實不只是搞笑圖而已。研究發現,迷因之所以受到歡迎,來自於它的三大動機:自我表達、社會認同與娛樂性。它也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的新型溝通工具。除了娛樂與社交,迷因也開啟了大眾參與公共議題的新入口。只是在分享笑聲的同時,我們也該具備媒體識讀的意識,避免迷因傳播變成誤解與傷害的來源。

圖文/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陳亦庭

––

社群三不五時就會看到類似的圖,像是兩個肌肉大叔在吵架,或是帥氣男子清爽地說「我就爛」。

這些都是所謂的「迷因meme」,他們已經逐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But……Why?

迷因到底是甚麼?

為甚麼大家都在傳播迷因?

迷因有什麼用呢?

當迷因成了日常語言

國外的期刊曾發表一篇針對迷因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使用迷因的動機,以及使用政治迷因是否構成一種政治參與。

研究主要使用訪談與小組討論的方式,受試者被分為兩組:積極使用者(具政治迷因創作或參與經驗)、隨機使用(熟悉但未參與製作),透過分析訪談結果,探討使用迷因的動機以及其政治迷因所具備的影響力。

使用迷因的三大核心動機:

1.自我表達:透過傳播迷因的方式,可以向他人表達自我的情緒、想法以及個人的立場。

2.社會認同:隨著迷因的傳播,自我與他人的邊界逐漸形成,迷因逐漸成為一種「社群通用語」。

3.娛樂性質:迷因通常是針對時事所產生的幽默產物,具備即時性的娛樂,可以減少事件本身的嚴肅性。


推薦閱讀:情緒的表達、接納及照顧


政治迷因的影響力

。潛力

政治迷因的製作通常簡單、快速,且由於迷因具備快速傳播的性質,容易在網路上形成輿論引發人民的關注,當周遭的人都在傳播相同的迷因時,會對個人思維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是一種低門檻的政治參與方式

。限制

由於迷因的特性,通常無法表達詳細的內容,容易使事件本體標語化、失真或是過度簡化。此外,傳播迷因僅是一種表達個人立場的方式,不一定要投入實際的行動,實質影響力可能低於在網路上的影響程度。同時,隨著迷因的傳播,社群隔閡會逐漸形成,不熟悉迷因的人會被排除在外。


推薦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改變立場只需20分鐘?


轉發之前,笑一下也想一下

迷因的傳播可以增加個體對於社會的認同感,形成社群連結,其內容的幽默感提供了情緒上的調節,且傳閱者的認同感以及笑聲會讓創作者更佳積極的製作新迷因。

此外,透過政治迷因可以提升人民的政治參與度,即使無法發起運動,仍可形成意見的催化劑以及社群間的黏著劑,也為政治提供了低門檻的參與方式。

迷因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但因其內容通常簡化且偶爾帶有黑色幽默,在傳播的同時須注意不可僅是盲目地接收訊息,我們應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並小心不要對相關的群體造成傷害。


推薦閱讀:《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主要參考文獻:

Leiser, A. (2022).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articipatory culture: Core motives for the use of political internet mem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10(1), 176–193.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