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哇賽,聊心理

用關係思維化解金錢衝突

家裡的錢誰來管?伴侶關係中,藏在財務衝突背後的情感與需求

經濟學的「相對競爭優勢」告訴我們,金錢管理應讓適合理財而非擅長理財的一方負責,以降低時間與情緒等隱性成本。許多人的金錢觀受到成長背景與依附型態影響,更反映出對安全感與控制感的渴望。真正穩固關係的關鍵,不是誰管錢,而是雙方是否願意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並在信任與支持中找到共同前進的方式。

培養孩子獨立自律好習慣

不想上學、不寫功課?面對孩子的「抗拒」父母如何陪伴

孩子在上學階段,常會遇到一些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情況,例如不想上學或拖延寫作業。剛入學時若孩子情緒激動、抗拒進教室,通常與分離焦慮有關;但若持續較久,可能與適應困難或社會化壓力有關。至於作業拖延,除了專注力問題,也可能是手部肌肉發展不足,讓書寫變得吃力。家長若能依孩子狀況調整節奏與規則,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理解比懲罰更能帶來改變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心理師:理解比懲罰更能帶來改變

孩子的行為與其成長階段有密切關聯,包括偷竊這件事情。對於年幼孩子,他們尚未建立所有權概念,不理解何為「偷」。
家長在面對孩子偷東西時,可能選擇責罵、懲罰或貼標籤,卻忽略了引導孩子理解錯誤的重要性。
冷靜下來後再與孩子溝通,從理解與好奇出發,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動機與情緒,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透過陪伴與同理,引導孩子學會負責與尊重社會規範,進而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