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生擅長「自我管理」與「社會覺察」,卻不擅長「自我覺察」很少探究自己的內心、定位與價值觀。在無法迴避的資訊爆炸時代,面對與世界的社會比較,我們可以透過社會情緒學習幫助自己。美個選擇都是在認識自己;選擇沒有對錯,跌倒了、繞路了,都是形塑我們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之中永遠都是有plan B,不知道去哪裡,轉個彎也可以。
往黑暗的地方多探索一點,心理的其他地方反而因此被點亮了。我們或許都有懷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的時候,也曾經在低潮時嘗試接住自己,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接住自己的勇氣了呢?如何找回勇氣、怎麼面對內心傷口,以及當我覺得不值得被愛,無法愛自己時,或許你可以從這裡開始。探尋黑暗,品味人生正向經驗,允許我們愛自己。
承認自己是個酸民並不可恥!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一個,想要讓你大酸特酸的情境或對象。接納自己有這個情緒很正常。不論是酸民還是被酸的人,先覺察自己為什麼那麼生氣或在意,有意識的劃好各自的情緒界線,也才能發現新的選擇。
我們常常對「男生」和「女生」有刻板印象。例如:男生短頭髮,女生長頭髮。不過,這對現代的社會來說,會不會是一種太過粗糙的分類了呢?高雄市性別公民協會的林奕萱醫師曾經到屏東原住民的學校倡導「多元性別與性向認同」的議題;也曾到學校中帶孩子使用及學習生理用品。在過去,談「性」和「性別」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我們可以往更多元、接納與包容的方向一起努力。
「減肥減脂」應該是很多人共同擁有的生活目標;「瘦身失敗」也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不論是飲食控制或保持運動習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目標想要去達成,卻又有一萬個理由去阻止你自己完成。而這跟「自律」息息相關。
台灣高齡的議題越來越切中大家需求,而高齡也免不了伴隨失智問題。對於長輩來說擁有控制感尤為重要;即便失智,長輩的感受都是真實的;失智確診後的生活困境與照顧者的兩難該如何平衡?現在的社會是否已經能夠應對高齡照顧與生活的需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