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個比利》談解離性身分疾患(DID,早期被稱為多重人格)。其實DID雖然在電影中看起來很奇幻;但實際上對病人來說,並不是一個愉快的生病體驗。不確定的治療晤談會不變相暗示了人格的產生?解離性人格疾患都和童年創傷有關嗎?因為解離性人格疾患而被判無罪的案例是多數還是少數?
你想過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想要怎麼走嗎?我們很少談論死亡,也很少提及臨終,然而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課題。DNR抉擇、是否能夠有尊嚴地離開、還有安寧緩和醫療。當生命來到最後的階段,可以選擇忍受痛苦繼續積極治療,也可以選擇讓自己相對舒服,在有限的時間和狀態下,陪伴在重要的人身邊,留下最後的回憶。
為何你有時溫和、有時又憤怒爆氣?明明很渴望被看見、有人重視並在乎自己,可是又害怕展現真實的自己會被拒絕?這些看似矛盾的狀態都是你,就像同時有許多內在人格存在於心裡。而內在家庭系統(IFS)將會幫助你展露深埋在心的真正自我,用「自我」回應外界,並讓你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能感到舒服且自在。
有些人會認為這些犯罪者是「魔鬼」;但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犯罪者走上犯罪這條路?睽違許久再度啟動的哇賽線上系列講座,再次邀請天籟美聲戴伸峰教授為我們帶來精彩的犯罪分析旅程。
微笑憂鬱是一種將情緒問題隱藏在微笑面具背後的狀態。而當我們遇到陽光的朋友跟我們分享脆弱或是我們因帶著微笑面具而感到無助時,又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