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緒混亂、心情不好?用寫日記整理情緒,用感知力看見自己
情緒如同壓縮檔,唯有使用感知力逐一解開、理解與照顧,才能看清並理解它們,而不是逃避或壓抑。透過書寫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整理內在感受,讓情緒變得清晰可見。解壓縮或書寫的過程,不只是處理情緒,更是一場正念的練習。「不評價」地看待自己,以客觀覺察取代批判。
情緒如同壓縮檔,唯有使用感知力逐一解開、理解與照顧,才能看清並理解它們,而不是逃避或壓抑。透過書寫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整理內在感受,讓情緒變得清晰可見。解壓縮或書寫的過程,不只是處理情緒,更是一場正念的練習。「不評價」地看待自己,以客觀覺察取代批判。
悲傷不總是靜默的,也可以溫柔地喧鬧。
有人用文字留下日常,有人用幽默與痛共存。
那些笑中帶淚的片段,不是逃避,而是撐住自己的一種方式。
真正溫柔的陪伴,不是急著安慰,而是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好好走一段路。
不必從頭讀到尾,也能讓閱讀更貼近自己。
ICE 閱讀法幫助我們在有限時間中挑書、選重點、延伸探索,不再被「讀完」綁架。選書不只能帶著問題,也能透過獨立書店等場域,讓書主動靠近你。
經典書籍之所以值得重讀,是因為它能在不同人生階段,帶來新的理解與對話。
真正讓人感到安穩的,不是追求偉大成就,而是對生活的掌控感,能主動選擇努力或放鬆。
每天列出三件最重要的事,建立節奏感,讓生活更有方向,不再被瑣事牽著走。
利用計時工具,可以更快速進入專注狀態,幫助完成拖延的任務並提升掌控感。
越是忙碌,越需要安排時間休息與運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產能與身心狀態。
無力感往往源自於需求的缺失,可能來自外在的快速節奏與資訊壓力,也可能來自內在對自己的過高期望。
面對無力感,不必急著驅趕它,先停下腳步覺察,釐清優先順序,並設立界線,為自己保留喘息空間。
無力感不是失敗,而是生活提醒我們該慢下來、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