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讀心書和前任說再見 貼文配圖 1366 X 768 像素

失戀後走不出來?—《和前任說再見》走出分手的痛

你曾因為關係結束而感到憤怒、悲傷或沮喪嗎?你有過無法忘記前任的經驗嗎?通常多久可以忘記前任?要怎麼忘記?分手的痛苦,往往讓人難以抽離。雞湯文先放一邊,來看看心理學如何透過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與實用策略,協助你理解分手帶來的情緒衝擊、調適心態,並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分手後,你是否也曾陷入這樣的情境:

明知道已經結束,卻還是忍不住想聯絡對方。心情像洗三溫暖一樣被回憶牽著走。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和前任說再見:陪你克服分手後的痛苦與愛情成癮》,作者寇特妮.索德林.華倫是一位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專門研究成癮行為、飲食病理與自我欺騙。

她將「對前任的依戀」視為一種愛情成癮,就像人們會對酒精、尼古丁或糖類上癮一樣。

本書不談灑狗血的雞湯,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方式,幫助我們克服分手的痛苦。

我是不是再也感受不到幸福了?

「舊愛」為何讓人上癮?

愛情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強烈的渴望與依賴。當我們分手後,這種依賴仍然存在,導致許多人即使知道關係已經結束,內心卻依然無法抽離。

書中指出,關於前任上癮分手的特徵,以下為幾種最常見的反應:

  1. 侵入性/強迫性想法:總是忍不住回想過去的回憶、腦中模擬重逢時想說的話。
  2. 極度渴望聯繫:即使知道對話只會引發爭執,還是控制不住地想見對方。
  3. 情緒不穩與過度反應:情緒像雲霄飛車,常伴隨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4. 難以抑制且有害的衝動行為:偷看對方社群、酗酒、暴食或瘋狂運動,只為逃避痛苦。

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放下,而對方已經邁向新生活,心中的失落、自責與羞愧感會被放大,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那麼,我們該如何照顧自己,讓這段關係真正畫下句點呢?

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要分手,為什麼大家都說我在騷擾對方

階段一:撰寫「練習日記」,重掌思緒的方向盤

分手初期,最難熬的莫過於不由自覺想起對方,並陷入自責、懷念與無止境的「如果當初……」的思考循環中。

用日記寫下你的「愛情上癮觸發點」,簡單紀錄每天的情境、想法與行為反應。

覺察自己思考與行為之間的關聯,了解自己容易在哪些情境中容易觸發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及生理反應。

例如:

日期/時間5/2(二)8:00
情境剛起床,拿起手機
自動化想法我們以前每天早上都會互傳訊息,好想聯絡他
心情渴望、悲傷、孤單
痛苦指數
(1-10分)
9分
行動選擇泡杯咖啡、翻閱先前寫下的提醒,暫緩聯絡衝動
結果渴望降低至5分,整體感覺較穩定。

當我們能看清楚自己怎麼了,就能夠選擇和嘗試新的自我照顧方式,而不是像以前被情緒牽動,或無意識的跳入對前任上癮的循環裡。

不及著走出來,先看清楚自己怎麼了

階段二:辨識「紅旗思維」,找回思考主導權

這些會讓你陷入情緒低谷的非理性想法,書中比喻為「紅旗思維」。

它們可能根源於成長經驗或社會價值觀,未經檢視就默默內化為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出現時就像足球賽舉紅牌一樣,提醒你「該停下來檢視想法了」。

常見的紅旗思維包含:

  • 合理化:明明對方劈腿,還說「他只是喝醉了才會那樣」。
  • 過度推論:像是「他現在能笑得出來,一定從沒愛過我」。
  • 接受規範:例如「40歲還沒結婚就代表我失敗了」。

如何改變這些想法?——Ellis 的3Ds步驟

  1. 偵測(Detect):發現自己情緒起伏時的想法,例如:「我會永遠單身。」
  2. 辯論(Debate):找出支持與反駁這個想法的證據。你真的「永遠」單身嗎?還是只是「現在」剛好單身?
  3. 分辨(Discriminate):將想法與事實區分開來,並嘗試產出替代性的思考。例如:「我過去也曾交往過不同的人,未來仍有機會遇到對的人。」

透過練習,可以減少過度災難化的想法,慢慢找回自信。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反覆執行,也可以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一同走過這段旅程。


推薦收聽:轉念發現更多可能,提高心理彈性 ft.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階段三:哀悼過去、原諒自己,邁向新的可能

允許自己哀悼

經歷前兩個階段的情緒照顧與思考重建後,第三個階段邀請自己為這段關係「哀悼」。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 分手後我經歷了哪些情緒?
  • 我現在是否能接受分手這個事實了?
  • 我是如何從這段混亂中,慢慢接受這段感情帶來的痛苦與美好呢?
  • 從這次分手中我學到?

把這些思考紀錄下來,理解與梳理。因為分手不只是失去一個人,更是失去一種曾經美好的生活方式。

當你能夠接受這段關係的結束,從中學習與成長,那麼這次分手就不再只是傷痛,而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帶給你更多的智慧與勇氣

不及著走出來,先看清楚自己怎麼了

原諒,不為別人

我們需要先理解到,戀愛關係受到來自雙方的影響,是互動的結果。過程中我們可能受傷,也可能無意間傷害他人。

原諒是一種選擇,並非因對方值得,而是為了讓自己擺脫過去的痛苦。

原諒也不代表認可對方的行為或否認自身的傷害,而是讓自己從憤怒與怨恨中解脫,釋放內心,重新找回平靜與自由


推薦閱讀:饒恕,是雙方的責任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和前任說再見書照片

和前任說再見:陪你克服分手後的痛苦與愛情成癮

作者:寇特妮.索德林

出版社:大田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61|《和前任說再見》重生,擁抱更好的自己】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完整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