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上學、不寫功課?面對孩子的「抗拒」父母如何陪伴
孩子在上學階段,常會遇到一些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情況,例如不想上學或拖延寫作業。剛入學時若孩子情緒激動、抗拒進教室,通常與分離焦慮有關;但若持續較久,可能與適應困難或社會化壓力有關。至於作業拖延,除了專注力問題,也可能是手部肌肉發展不足,讓書寫變得吃力。家長若能依孩子狀況調整節奏與規則,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在上學階段,常會遇到一些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情況,例如不想上學或拖延寫作業。剛入學時若孩子情緒激動、抗拒進教室,通常與分離焦慮有關;但若持續較久,可能與適應困難或社會化壓力有關。至於作業拖延,除了專注力問題,也可能是手部肌肉發展不足,讓書寫變得吃力。家長若能依孩子狀況調整節奏與規則,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教養是一場長跑,父母需要多年才能看見孩子真正的成長成果。若過度依賴於成績這種短期指標,反倒忽略孩子更需要的自律與面對挑戰的能力。教養的目的不是分數,而是讓孩子擁有穩固的基礎,能在漫長人生中能勇敢迎接未知挑戰。

看到未來的自己居然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與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將未來的自己視為他人,而看到未來的自己不僅讓我們變得更自律,還能減少拖延並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當我們與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結,就有機會讓現在的努力更有意義。

你是否在自律的過程當中感到過困擾呢?你是否聽過「好棒棒效應」和「我就爛效應」呢?知道它們以後,或許可以幫助你更自律喔!

「減肥減脂」應該是很多人共同擁有的生活目標;「瘦身失敗」也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不論是飲食控制或保持運動習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目標想要去達成,卻又有一萬個理由去阻止你自己完成。而這跟「自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