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2151058951

嗜睡是什麼?它代表我生病了嗎?

應該多數人都聽過「嗜睡」一詞,但是嗜睡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種警訊嗎?是一種疾病嗎?

作者/王輝斌、王俊士

大家對「嗜睡」症熟悉嗎? 在平時我們也許會用「嗜睡 (hypersomnia)」來形容一個人好像一天中花很常的時間在睡覺。有趣的是,「嗜睡」常常是指那群在白天睡很多時間, 或很多次數的人, 而不會用來形容晚上睡眠時數高於平均的狀況; 往往我們會用「睡很久」來形容。

有趣的是,「嗜睡」也不太常被用來形容嬰幼兒與青少年的睡眠狀況。我們清楚地知道嬰幼兒有生長需求,即使白天也花很多時間在睡覺,也是很自然的事。而對於青少年們,因為生理時鐘自然地轉移成偏貓頭鷹型,所以起床時間會往後移,進而導致白天還在睡覺的時間拉長。我們很少因為嬰幼兒或是青少年白天睡得時間長而感到意外,或是誤認為這是一種健康警訊。

但對於發育已經成熟,生理時鐘又慢慢自然轉回偏早鳥型的成年人呢? 當今天身旁有一位成年人,白天會花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覺,會不會覺得這樣的「嗜睡」似乎是一件不太平常的行為,進而去想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甚麼呢?

但即使會去思考背後可能的原因,多數人恐怕也不會把「白天嗜睡」與「健康警訊」連結在一起。

嗜睡是警訊嗎?

對於白天嗜睡的族群 (daytime excessive sleepiness), 即使有著生理時鐘的調控,白天時間仍然有無法控制的睡意衝動。這樣的狀況會是一種健康警訊嗎?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過往的經驗,在白天時間不由自主地想睡覺,大概是每個人都經驗過的;尤其是那些經常面臨壓力和工作繁忙的族群。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因素,這群人的白天嗜睡往往可以歸因於睡眠不足,與因為工作與壓力而打亂的生理時鐘節奏。

其他非睡眠本身的疾病或干擾如: 不良的睡眠習慣、不良的睡眠環境 (如噪音或是溫度不適)、感冒、夜間頻尿等等也會造成睡眠不足或是晚上睡眠品質不佳,而讓人有白天嗜睡的結果。

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不寧腿症候群 (restless lag syndrome)的人,常常因為睡眠品質不佳而有白天嗜睡的結果。相反的,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憂鬱症等則會因為疾病本身對大腦的影響,而使病患生理時鐘紊亂,且有白天精神不濟、嗜睡的現象。

以上所列舉例子,都是希望能提高讀者的警覺: 白天嗜睡可能只是單純的睡眠不足,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是睡眠品質不佳的警訊。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唯恐天下不亂。如果白天嗜睡只是偶爾零星的狀況,一但工作需求或是壓力解除後,就能回復正常睡眠且減少白天嗜睡狀況,那讀者自然不需要太擔心; 但相反的,如果白天嗜睡是長期且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釐清白天嗜睡的原因,而不該輕忽了大腦發出的警訊。

畢竟,白天的嗜睡有時候是可以很危險的: 嚴重時,睡意不僅僅是單純疲倦感而已, 而是強烈的需求感; 偏偏這個時候你可能正在上課、開會、甚至是開車, 或是其他你必須抵抗睡意的情境; 但往往我們在這種時候都已經抵不住睡意了。即使是短暫的打瞌睡、恍神,都會讓我們難以保持專注和效率。其他的嗜睡症狀還包括焦慮、易受刺激、思慮減緩、說話/表達不清等,嚴重時能影響家庭和工作,甚至可能因為在開車或操作危險機具時,造成意料外的負面影響 (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

嗜睡本身是病嗎?

前面所提到的白天嗜睡,因為是其他因素而有的結果,所以能作為一種警訊。但是,有沒有可能嗜睡自己就是一種疾病,而不是因為睡眠不足或是其他疾病所產生的副產物呢?

簡單的答案是: 有的。這個睡眠議題可以涉及很多層面,但這篇文章會只專注在「Idiopathic hypersomnia (IH)」的簡單介紹。Idiopathic指的是病源不明,也就是說這類的嗜睡族群,沒辦法歸因於其他疾病或是睡眠習慣/品質/時數。IH 跟前面介紹的白天嗜睡又不一樣,而是更嚴重的、急遽的、無法控制的睡眠異常: 患者不僅白天時間有無法控制的想睡覺的衝動/需求,晚上也比常人睡得更久。讓患者更困擾的是,這樣極端嗜睡狀況不會像疲勞所產生的需求一樣,能透過「補眠」而改善; 這些叫不醒的「斷片」的時刻,都無助於患者恢復精神,單徒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在睡眠領域中,IH也被俗稱是「sleep drunkenness」: 就好比斷片後的酒醒,IH患者常常感到疲倦、精神不佳、認知功能下降、與記憶模糊/片斷化。

嗜睡不是猝睡

前面提到IH一個顯著的特徵是「急遽的、無法控制的睡眠異常」。有些讀者可能會聯想到猝睡症 (narcolepsy)。依據有沒有猝倒(cataplexy),猝睡症又分為第一型(有猝倒)與第二型(無猝倒)。第一型猝睡症是比較典型而且大家比較熟悉的猝睡症: 患者會因為強烈情緒,如大笑或受驚之後,大腦錯誤的啟動類似睡眠的機制,導致患者有肌肉癱瘓 (sleep paralysis, 就像是睡著時的肌肉喪失張力狀態般),然後快速地進入睡眠狀態。YouTube上的「Sleepy Sarah Elizabeth」就是例子之一: 即使是在練習舞蹈的運動狀態,當猝睡症襲擊時,Sarah即使在影片中努力地想反抗,還是會進入趴下不動的睡眠狀態……

這絕對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們可以想像患者們第一次體驗猝睡症時,情況能有多危險: 可能是在從事劇烈運動、練習游泳、甚至是過馬路。很多患者都會發展出一些應對方法: 比如說,在過去學校的經驗中,曾遇過學生有猝睡症的情況: 當猝睡症襲擊時,這位同學會在完全進入睡眠狀態時,擺好可以安全入睡的姿勢,避免自己因此而受傷。而在上課時,我們就要避免讓班上有太強烈的情緒波動,比如說垃圾話讓班上大笑這種事情就要避免……

回到「嗜睡」的議題,雖然猝睡症也有白天比常人更多睡眠時數的結果,但「猝睡」症更強調在「發生過程」的快速且不可控,而「嗜睡」症則是更強調睡眠的時數。因此,「嗜睡」不見得有「猝睡」現象,兩者並不是能劃上等號的疾病。

總結

不是只有睡得少才需要被注意。往往對於睡眠健康的病識感,只集中在睡太少或是睡不好所帶來的影響。積極一點的民眾,會主動思考自己可能睡不好的原因,並透過調整作息、放鬆心情、甚至去坊間買退黑激素等方式,試圖改善自己的睡眠狀況。

但其實在光譜的另一端,睡太多也是一種健康警訊: 提醒我們去注意平常的情緒負擔、作息習慣; 甚至在必要(嚴重)的時候,去尋找專業醫療人員,看是不是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疾病,正在慢慢影響健康。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過介紹嗜睡與猝睡,讓讀者能更認識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睡眠,也對自己的睡眠徵兆有更好的病識感。

參考文獻/Berkowski, Joseph Andrew, and Anita Valanju Shelgikar. “Disorders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cluding narcolepsy and idiopathic hypersomnia.” Sleep medicine clinics 11.3 (2016): 365-378.

參考文獻/Gandhi, Kriti D.,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 clinical review.”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 96. No. 5. Elsevier, 2021.

參考文獻/Trotti, Lynn Marie, and Isabelle Arnulf. “Idiopathic hypersomnia and other hypersomnia syndromes.” Neurotherapeutics 18.1 (2021): 20-3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