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大大小小的壓力下,你都是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的呢?
有的人是常常與自己對話,有的人會進行正念冥想,也有許多人則是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幫助自己接納與放下。
本集專訪邀請到知名作家吳若權,從新書《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來學習如何看待人生不同階段的問題,並解答自身疑惑。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作者:吳若權
出版社:天下文化
痛苦往往來自於你認為自己沒得選擇
在我三十多歲的時候,我母親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中風、失去行動能力,而我從那時候開始便照顧母親至今。
這三十多年來照顧母親的歲月中,每天會有不同的問題一直產生,你會不斷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把所有的時間和心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我也曾陷入痛苦不甘,或是陷入受害者的心態:「為什麼只有我在扛責任?」、「為什麼兄弟姊妹不幫忙?」、「為什麼是我遇到這樣的人生?」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我痛苦的,不一定是某人某事,而是因為「我認為我沒得選擇」的這個想法。
所以我慢慢去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心甘情願的解答,而當我是心甘情願的,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願的選擇,這樣的轉念能讓我好過很多。
心靈團體最大的問題是讓你深陷「被幫助」的依賴裡
過去在我迷惘、困頓的日子裡,我也曾接觸過非常的心靈團體與課程,我想如果在某個時刻,它能讓你感到安慰或被指引,也不能完全否認它曾經的幫助。
然而,這些課程或團體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是從這些經驗中學會獨立,還是無窮無盡地陷入「被幫助」的狀態裡?
如果需要不斷支付高額費用、持續依賴他人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這意味著:你無法安定自己的心;或者當付出的金錢,已經不是你能負擔的起,甚至被騙財騙色,這又是另一種傷害,你可能又會再次到另一個地方尋求安慰。
在尋找內心平靜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一些外界的幫忙。這些經歷值得感激,但也要記住,這些幫助都是暫時的,我們終究要學會靠自己。
佈施並非上對下的給予,而是平等互惠的過程
金剛經中有個想當重要的核心-「佈施」,它的核心不只是給予,而是學習「斷捨」,當你能夠把最珍愛的東西給別人的時候,你反而會更輕鬆、更自由,這也是一種鍛鍊無我的方式。
我們常會覺得佈施是一種上對下的給予,但其實佈施在經典與文化中是一個非常自然而且平等的過程,就像乞食的僧侶接受了食物,回饋的則是給對方祝福與安定。
我也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明白了佈施的真意。表面上,我是照顧者,但她其實也在照顧著我——讓我得以生活的更規律,提醒我注意日常中的小細節。
所以,照顧與被照顧都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著的。身為照顧者的我,某種程度也在被母親以另外一種形式照顧或看護著,給了我許多的歷練與學習。
金剛經裡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經典,是在提醒我們放下對「可得」的執著。
我們有好多想要的東西,也常認為努力就能換來好結果,這樣的執著卻讓我們煩惱、痛苦。但人生中,有好多東西是我們不應得、不可得,或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的。
我曾看到一本書提到,念頭就像開車時路邊的樹木——它們不會停在你面前,除非你抓住它。如果緊抓不放,只會讓自己「撞上去」,而人生的許多煩惱,正是因為我們抓得太緊。
所以每當我有某個過不去的情緒,比如生氣、抱怨或失望,我也會提醒自己:「我的車已經開過去了,樹也應該讓它過去。」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ep.130|捨得自己:放下執著,會有最大的獲得」節目內容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