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看成績,先看他睡得好不好

你家孩子睡得夠嗎?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從睡飽睡好開始

睡眠不足會削弱大腦的調節力,讓孩子更容易焦躁、衝動、甚至對壓力感到絕望。
比起難以啟齒的情緒困擾,睡不好、老是想睡、常做惡夢,其實是更早出現、也更容易被看見的警訊。
別小看睡眠問題,它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拉警報的第一個訊號。

大家都知道孩子要睡飽,才會長得頭好壯壯。

但很多人可能沒想過,睡不好或睡不夠,會是孩子心理健康崩潰的警訊。

睡眠問題與自傷風險息息相關

一篇《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分析了超過8,800位9–10歲兒童的資料,持續追蹤兩年。

在研究開始前孩子都沒有想不開的意念或行為,研究有個假設想知道:「如果10歲時睡眠出了問題,是否會提高在12歲前出現傷害自己的意念或風險?」

研究發現:會,而且不小。在10歲出現[嚴重]睡眠障礙的孩子,兩年後出現自傷意念或企圖的風險,是睡眠正常孩子的2.68倍。

尤其是每天都有夢魘,風險甚至高達5.46倍!而且「白天嗜睡」這現象,也和風險有顯著相關。


推薦閱讀:嗜睡是什麼?它代表我生病了嗎?


除了睡眠品質,睡得夠不夠也同樣關鍵

研究將孩子的每日睡眠時數分為五類,從睡滿9–11小時,到只睡不到5小時。

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越短,未來兩年內出現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比例越高。睡不到7小時的孩子,風險遠高於那些有睡滿9–11小時的同齡人。

這個結果非常值得家長注意,因為在台灣的孩子身上,睡眠不足非常常見。

補習、課業、使用3C產品、社交壓力⋯⋯都可能讓孩子晚睡甚至睡不著,尤其是中高年級以後更明顯。


推薦閱讀:高中生延後上學到底好不好?


睡不好,情緒也撐不住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少睡幾小時」的日常,其實正在一點一滴地,削弱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睡眠和大腦運作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當長期睡不飽或睡不好時,會有:

1.情緒調節變差,容易焦躁、煩躁、易怒。

2.做事衝動,處理衝突缺乏耐心與彈性。

3.更容易對壓力事件(如人際衝突、學習挫折)產生無力感或絕望感。

這些改變如果不被察覺或支持,孩子就可能出現自我傷害的念頭,甚至實際行動。而很多孩子根本還不會說出來,只能用行為或身體不適來表達。


推薦閱讀:少睡多讀成績好?好傻好天真!


睡眠問題,不該被當作「小事」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具體、清楚、可觀察且可介入的訊號:當睡眠出狀況了,就應該提高警覺。

比起「憂鬱」或「自傷念頭」這些難以啟齒、難以察覺的心理訊號,睡不好、老是想睡、常做惡夢,反而是家長、老師比較容易觀察到的跡象,孩子也比較願意談論。

更重要的是:睡眠問題是可以被改善的。

因此,請不要小看「晚睡一點沒關係」或「熬夜一下而已」這樣的說法。把孩子有沒有睡飽、睡得好不好,放進教養優先守則裡。


推薦閱讀:睡眠五大迷思你知道幾個呢?


主要參考文獻:

Gowin et al. (2024). Sleep Disturbance and Subsequent Suicidal Behaviors in Preadolescence. JAMA Network Open, 7(9):e2433734.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